笨小孩,文徵明。

老杨数学个人网,自制专题,严选资料,微信 laoyangsx32


他一生本想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,最终却放舟南下,回归苏州老家操持文墨。

他生而不慧,最终却成为了诗、文、书、画无一不精的“四绝”全才,取得了令人仰慕的艺术成就。

他言行谨慎,一生都远离是非,但却能与北京、南京、苏州的政治圈、文人圈唱和酬酢,建立良好的交情。

他是个坚定的儒者,一生坚守忠孝节义,却又能与唐伯虎、祝允明狂狷风流之士保持很好的朋友关系。

他七岁丧母,一生体弱多病,却能频繁出游,最终还得享高寿。

他和沈周、唐寅、仇英并称画史上的“明四子”;和唐寅、祝允明、徐祯卿并称诗史上的“吴中四才子”;和祝允明、王宠并称书法史上的“吴中三子”。

他不偏激,不刻薄,有看似矛盾的事情,在他那里都得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。


他就是文徵明,一生谦和忠厚,无论过去和现在,都堪称楷模。




嘻嘻嘻,说的正是在下呐~



1470年11月,文徵明在万木萧萧之中出生了。冬天出生的他,天然就有一幅与这个季节相称的表情,木讷、老实、内敛

文徵明的祖父文洪是举人,父亲文林和叔父文森都是进士。说起来也是书香门第,家庭环境很不错,但文徵明从小就发育迟缓,至少在智力和表达方面属于特例。史书中说他“生而外椎”、“幼不慧”、七岁方能站立,八九岁仍言语不清,以致除了他父亲坚信自己的作品质量没问题,周围的亲友们都认为这孩子有点儿天然呆。


文徵明《浒溪草堂局部》




1498年,文徵明和唐伯虎一起到应天(南京)参加乡试。其实两年前,文徵明已经来考过一次,落榜了。而唐伯虎却是第一次赴考,此前只是听了老大哥祝枝山的劝说,稍稍复习了一下。结果,放榜的时候,唐伯虎高中解元。文徵明拨开人群,凑到榜单前,找了两遍,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,心里难免有些失落和挫败。
此时,只有远在温州当差的父亲一如既往地看好他,文林写信给儿子说:“子畏之才宜发解,然其人轻浮,恐终无成。吾儿他日远到,非所及也。”
文徵明《浒溪草堂》局部
不过,文徵明从26岁开始就参加“岁考”,一直考到53岁,整整27年,交了10次答卷,都没中,一直都是个秀才身。
然而正如他的父亲所说的那样,“儿幸完成,无害也”。事实证明,父亲的预言是对的,这个“笨小孩”的后半生将在整个苏州乃至明代的艺术星空中,拥有自己明亮的坐标系。不仅是以才华,而且以清正高洁的德行,收获世人的仰望和同侪的服膺。那么,笨小孩文徵明是如何逆袭的呢?

文徵明七岁时母亲就去世了,因为父亲忙于公务,于是就把他交给外祖母照顾。文徵明大概有三年时间是在外祖母家生活的。姨母、舅舅都很疼爱这个早早就失去母亲的孩子。

可父亲文林还是放心不下文徵明,很快又把他接到身边。所以,文徵明还未成年时,大部分时间都和父亲生活在一起。文林本人无论交游还是上任,都要带上文徵明,希望借此扩大文徵明的眼界,增长见识。更重要的是,文林很用心地让文徵明与自己的同好接触,让文徵明游于他们,甚至拜他们为师。



文徵明《兰亭修禊图》局部



事实证明,文徵明一生所受的教育除了家族内部,最得益于父亲文林的同僚和朋友。他曾学文于吴宽、史鉴、赵宽、庄昶。学诗于吕秉之,学书于李应祯,学画于沈周。又往来于王鳌、林俊、乔宇等人之间,还受陆容、谢铎、王徽等人影响。

这些人,大都是一时名宦,富有学养。而沈周、史鉴虽隐居不仕,但也都是当时的名流,才学深厚。可以说,文徵明从小就是在往来鸿儒,名臣文仕的熏陶下成长的。这棵小树,想长歪都不行。同时,为人正直,做官清廉的父亲,一生都以积极的行为影响着他。


1499年,父亲文林因病死在温州知府任上,享年55岁。文林虽然看不到文徵明一生所达到的成就,但在自己的身后事上,他若能感知儿子的处理方式,一定会含笑九泉的。
按照官场惯例,死在任上的官员,地方会负责丧葬费,当地官绅也会送来赙仪,加起来达数千两银子。这笔合情合理的收入,对于缓解父亲一生清廉造成的家境窘迫,以及顺利办理丧事,都十分必要,但文徵明断然谢绝了。


文徵明《兰亭修禊图》局部


他专门写了一封答谢书,解释说,我父亲在贵地做知府,从未贪过公家一分钱,他走得堂堂正正。今天我若收下大家的银两,就是辜负了父亲一生为官的清白。利用死去的父亲之名,为自己谋利,我不忍为。就算自己再没出息,我也不会让父亲在名声上蒙受污点。

温州人见文徵明如此坚持,觉得他很愚笨,但又很佩服。最终大家用这笔钱在当地修了一座亭子,叫“却金亭”,以表彰这对方正朴直的父子。

除了父亲的身教培养,文徵明自己也身体力行地解释了一句老话:老实人得天下。据说他十九岁为诸生时应岁试,宗师批其字不佳,置三等。

大概是被刺激到了,小文同学回来就挽起袖子,天天临写《千字文》,每天十大本。老实人认死劲儿,小文同学把这个晨起练字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文老太爷。直到八十岁高龄,他仍能挥毫作小楷《后赤壁赋》,用笔精妙处,与二十多年前写的《前赤壁赋》毫无差别,令人叹绝。


文徵明《后赤壁赋》局部
文徵明小楷《千字文》局部




平时他写书信简札,都用蝇头小楷来写,笔画细若毫发,结体工稳停匀。如果写错一点,就立刻换纸重写。旁人看了都觉得麻烦,劝他说:“看得懂就行了,何必这么费事?”但他们并不晓得,文徵明写的,不是信,是作业,是对自己严苛的要求。
文徵明88岁小楷《跋唐人双钩万岁通天帖》

从22岁开始跟南京太仆寺少卿李应祯学书,再加上这份老实死磕,没几年,文徵明的书法就自成一格,远近闻名了。
但他并不满足,而是博众家之长,向不同的经典范本学习。行书学王羲之、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、赵孟頫,草书兼容诸体,受怀素影响较大。古隶书得钟繇、梁鹄遗法,篆书师法李阳冰。
文徵明行书《秋声赋》局部

在中国书法史上,文徵明以擅诸体闻名,而书法诸体之中,当数小楷最不易工,但文徵明却偏偏以小楷名海内。清代书法家朱和羹更是直呼“明楷以文衡山第一”。
文徵明行书《滕王阁序》局部




良师益友的引导教诲,加上自身老实死磕,文徵明终将成为吴门文坛的一代大师。文徵明平生最亲近的老师有三位:李应祯、吴宽、沈周。逢人便称:“我家李先生,我家吴先生,我家沈先生
但对他影响最深的还是沈周,因为李应祯、吴宽先后在1493年、1504年去世了。而且他们在世时都有官员身份,政务繁多,文徵明与他们接触的时间十分有限。而沈周却大为不同,他终生不仕,去世时间也比他们晚,文徵明与他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习。沈周和文徵明的父亲文林也是要好的朋友,所以对文徵明很爱重。
沈周为人谦和,内蕴精明,是一位品格高逸的画家,原本并不愿意收好友之子为徒,生怕绘画这类艺事耽搁了文徵明的科举正途。但文徵明看过沈周的《长江万里图》之后久久难忘,对沈周敬仰至极。
沈周看到文徵明对绘画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后,才同意收他为绘画弟子,从此便倾囊相授。他教导文徵明说:“画法以意匠经营为主,然必气韵生动为妙。意匠易及,而气韵别有三昧,非言可传。
在师从沈周的二十多年里,文徵明对沈周崇敬有加,以至每谓人:吾先生,非人见人也,神仙人也,满百文某安敢望。沈周和文徵明是师生关系,亦是半生知己。沈周不仅在绘画上对文徵明影响极深,在生命意识上也潜移默化地陶染着文徵明。


文徵明《幽风图》局部



史书中关于文徵明性格的评述,最为允当的莫过于《明史·文徵明传》中“和而介”三字了。和是随和,介为狷介。

1524年,54岁的文徵明以贡生的身份,受荐赴吏部试,任翰林院待诏。此时的文徵明已是博雅多能的文士了,却还要格外圣恩,才得以进入翰林院。这种滋味,对于“和而介”的他来说,心里一定是不好受的。

明朝当时的风气只重进士,贡士和进士虽然可以并称为正途,参修国史,备讲经筵,皇上的赏赐也与诸翰林相同。但翰林乃天子门生,待诏的身份与之相比有天壤之别。更为关键的是,以文徵明的个性,很难与官场中人处理好人际关系,不久就有人在翰林院里公开宣称:“翰林院又不是画院,怎么能让一个画匠呆在这呢?”


据史书记载,当时杨一清为内阁首辅,时人竞相拜见,文徵明有意落在最后。杨一清见到后,对他说:“你不知道令尊和我是朋友吗?”言下之意是说我可以帮助你,你应该主动到我这里走动走动。

这本是杨的一片好心,却不料文徵明正色回答说:“家父生前从未提到过阁下的名讳,实在不知相公是家父的朋友。”确实有点不知好歹,搞得杨一清一时下不了台。这样,对他的仕途就难免有些妨碍了。

为官三年后,文徵明终于致仕回家。重归吴中后,文徵明才从功名的尴尬中慢慢淡出。不管怎样,他已有了功名,这就足以告慰父母在天之灵,应对世俗压力了。毕竟在文徵明的那个年代,功名代表着人生的最高价值.

吴中是清嘉之地,湖山烟云,菰芦虾菜,万物阜美。文徵明在父亲生前的停云馆东边修筑了玉磬山房,还亲自在庭中种下两棵梧桐,“日徘徊啸咏其中,人望之如神仙焉”。这一份幸福来得有些晚,但也不算太晚,因为他活了90岁,还有很多时间。

从燕京官场归来后,文徵明自此绝意仕途功名,专心侍奉笔墨长达30余年。父亲文林当年预见儿子的人生画卷,终于徐徐展开:文徵明晚年名满天下,声望极高。苏州文氏家族,也因为文徵明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出现,而成功跻身世家大族。

尽管文徵明已是彪炳千秋的一代宗师,大家最感念的,依旧是他的人品。

晚明江南,经济发达,物欲横流。文人卖文、卖画,甚至卖科举指南,都能赚得盆满钵满,但文徵明并没有这么做。在他晚年,声名如日中天,向他求取诗文书画的王公贵族络绎不绝。有明朝藩王直接给他送去古董宝玩,他看都不看,原封退回。

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底线:不给藩王、权贵、外国使者写字作画。要是有邻里亲友求画,无论带来多不值钱的土特产,他也来者不拒,欣然磨墨运笔。有学者统计,文徵明替人写字作画所收受的礼物,基本都是普通的食品、日用品和文化用品。这些“收入”仅能作为他的家庭日常开支的补充。



文徵明《雅士闲居图》局部



晚年,因为文徵明的书画太有名了,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赝品伪作。时人王世贞曾在《文先生传》写道:“故先生书画遍满海内,往往真不能当赝十二”。虽有人冒名,但他和老师沈周一样,从不打假。要是有人拿着书画上门求鉴定,他也一概说是真迹。

弟子们很不解,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。文徵明解释说,凡是有能力收购字画的,必然是家里有余财的富贵人家。而出卖字画的,一定是因为家境困难,急需用钱。若因为我一句话而导致双方无法成交,卖字画的人家不是更要陷入困境了么?


如果说古代也评选“德艺双馨”的艺术家,李白、赵孟頫、唐寅等人的名气与成就虽大,能否入选却尚存悬念。而文徵明却大有可能高票当选,年高德劭、德高望重,这些桂冠戴在文徵明的头上可谓恰如其分。

《文徵明像》清·


嘉靖三十八年己未(1559年)二月二十日,是刚过了雨水的那一天,已九十高龄的文徵明正为御史严杰的母亲写墓志。写到一半的时候,搁下了笔,端然坐正,走完了他的生命。
而此时,与他同年出生的好朋友唐伯虎,已经离开36年了。时间进入1510年后,江南四大才子徐祯卿、祝允明、唐伯虎都相继离开人世。只剩下文徵明,开窍最晚的这个人,孤独地多活了三分之一个世纪。
文徵明的一生,没有唐伯虎的才子风流,大起大落;没有祝枝山的愤世嫉俗,恣意张扬;也没有徐祯卿的年少轻狂,诗才逼人。应该说毫无天才属性的他,靠着自己的勤勉、专注、踏实、苦功以及上天眷顾的长寿,虽然走得慢些,却取得了最大的成就。
文徵明《松壑高逸图》
文徵明主吴中风雅三十余年,将文人画推向了新的高度。他的艺术传承不绝,文家一门风雅,直接嗣承他书画风格的亲属就有儿子文彭、文嘉,侄子文伯仁,孙子文元善,曾孙文从简,玄孙女文俶,学生陈淳、陆师道、陆治、钱榖等人,私淑者更是众多,形成了以文徵明为核心的庞大画家队伍,后人称之为“吴派”。


四百六十多年后,我们依然可以透过那些精致纯熟的笔墨,遥想当年那位“无论田唆妇孺裔夷”皆啧啧称赞的“文先生”,他昭显平和执着的力量,造就超越时间的优雅深厚。


转载请说明出处内容投诉
老杨数学 » 笨小孩,文徵明。

发表评论

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